hpv专家刘军连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901/9392486.html

前言

关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威克曼(Wickman,)、罗杰斯(Rogers,)、门什(Mnh,)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小学生中约有7%~12%的人严重适应不良,20%~42%的人存在一定的适应困难(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方面)。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大约有22%的学龄儿童有“中等或严重的情绪缺陷(Stennett,);有1/3或更多的学生存在过分敏感、好发脾气、妒忌、特殊的恐惧和对人冷漠等问题(Aln,)。就我国的情况来说,年,叶广俊对北京市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査,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儿童的检出率为%。

心理问题

年,骆伯巍、徐建成对名上海市小学生的调査表明,有心理障碍儿童的检出率为21.1%;年,骆伯巍、陈家麟对名江苏、浙江两省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16.53%的中小学生有各种心理障碍,其中城市学生中心理障碍的检出率(18.77%)高于农村学生中的检出率(为14.22%)。就具体的症状而言,以神经功能障碍的检出率最高(10.87%),其次分别为不良习惯(5.58%)、多动症(3.69%)、品行障碍(2,3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夏威夷大学合作,对上海市4~6.5岁以及小学到高中。

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27%的个体有心理障碍。近几年一项由唐慧琴、忻仁娥等人牵头在全国22个城市进行的对名4~16岁城市儿童的调查表明,有各种心理障碍学生的总检出率为12.93士2.19%,其中男性为13.4%,女性为12.5%。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都是一个具有相当的发病率并应引起社会各界加以重视的问题。

个体的心理,就其产生过程而言,是物质的生理过程的产物;就其产生源泉而言,则又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人类机体的结构和机能特点,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不能不对个体的心理,包括不健康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发生重大的影响。易言之,个体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产生是受多因素影响的。下面,我们从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来详加分析,冒在为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心理卫生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线索。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素质、分娩、生理病变、神经一内分泌等5个方面。1.造传。遗传是指亲代把自己的性状即结构和机能特点传给子代的现象。遗传有种系遗传和个体遗传之分,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个体遗传。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直接与遗传有关。一些研究(Smith,;Rossanoff;Juda,;)业已表明,在遗传上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同卵双生子在心理疾患发病的一致性方面明显地高于基因型不完全相同的异卵双生子。以具体的心理障碍一一多动症(MBD)为例,国内资料报导,MBD儿童家庭成员中有MBD病史的占13.6%,其中父辈或同辈中有类似的病史者各占一半;

在国外,坎特维尔(Cantwell,)应用MBD诊断标准衡量了50例MBD儿童患者的家属,发现其亲属在幼年时具有多动症表现的不少,其中父亲患此病的占16%,母亲占4%,兄弟占2%,姐妹占12%,叔、伯、父占10%,堂、表兄弟占12%,所有男性亲属平均为12%,所有亲属平均为6.3%。而就智缺陷而言,一些研究(Halperin,)发现,智力缺陷父母与智力缺陷子女发生频率的正相关也十分明显。这些研究充分说明,心理障碍、心理疾患具有家族性倾向,即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1.素质。素质是指个体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其中包括体态、感觉器官、运动器官、脑的结构机能等特点,也即一般人称为“先天”的东西。从遗传学观点来看,素质作为一种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胎儿期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易言之,这些解剖生理特点是在母亲怀孕期间形成的,它既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母亲子宫环境的影响。就后一种影响而言,主要包括母亲孕期的身体健康状况、营养状况及情绪状态。蒙塔古(lontagor,3)通过对德国神经系统形儿童的长期研究后发现,战时,特别是战后由于时局急剧变化、环境极不安定、缺乏生活资料等原因造成的孕妇优虑和惊恐状态的加剧与新生儿神经系统畸形率的增加是一致的。

他在研究中发现,希特勒上台前,德国儿童神经系统睛形率为0.07%,希特勒上台至二战开始时期为1,7%,战时为2.6%,而到了战后,则上升到6.5%。这说明,战争和政治危机由于影响了孕妇的情绪状态,最终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国内,骆伯巍、陈家麟的研究表明,母亲孕期的营养、情绪及身体健康状况都会对胎儿的发育,进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3.分境。沃里(Wery,)等人认为,刚刚分娩的婴儿脑组织非常娇嫩,对各种有害的致病因素都非常敏感,常常因为某些轻微的致病因素而造成脑部较严重的损害。在此期间,尤其是对缺血和乏氧最为敏感,一般程度的缺血和乏氧也会造成脑组织,尤其是大脑皮层缺血乏氧性病理改变。因此,可以认为,母亲异常的分娩过程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分娩过程中不利因素颇多,诸如剖腹产、产及吸引产都可能造成脑组织损伤,产后的新生儿窒息,也会造成新生儿脑组织缺氧性损伤。骆伯巍、陈家麟等人的研究说明,有心理障碍学生,其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出现早产、难产、窒息等异常情况的百分数,均显著地高于正常学生。

4.生理疾病和机体损伤。生理疾病和机体损伤,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病变和损伤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诱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因素一方面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使其机能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应激,使个体的心理发生异常。国内一些文献曾报告,在MBD的病因中持续性高热约占病因的20%,而头部外伤占3.7%。骆伯巍、陈家麟的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5.神经一内分泌亲。所谓内分泌腺是指人体内的一些特殊细胞集团,如甲状腺、脑下垂体、肾上腺、胰岛腺等。这些腺体受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分泌一定的激素,影响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内分泌功能正常,心理也正常;反之,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如甲状腺功能过盛,会引起新陈代谢活动亢进,除发生其他一些躯体症状外,也会使患者出现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心理症状;而甲状腺功能不足,则会引起智力迟钝、记忆衰退、语言迟、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

有人认为,内生性的情绪障碍,如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儿茶酚胺机能不足所致,而躁狂症则是由于儿茶酚胺机能过盛而造成的。再以MBD症为例,许多研究(Wender,Arnold,Cantwell,Huessy,Kein)认为,多巴胺(DA)的不足是导致该症的原因之一。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尽管不同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各种不同的研究都证明了一点,神经一内分泌系统的种种异常确实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家庭是对个体心理健康发生重要影响的最初因素之一。因为对个体的一生来说,从出生到成年,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卫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一时期定了他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一般来说,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及人际关。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健全完整的家庭对于女的身心发展有着良好的背景作用,父母之间带有差异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是一种相互取长补短的巧妙配合。反之,不完整家庭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则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我国的一项研究(罗清旭,9)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学生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而且大多数学生存在有多项心理障碍,在调査的47名单亲家庭学生中有二个方面心理障碍的学生占4.3%;三个方面心理障碍的占27.7%;四个方面心理障碍的占34%;五个方面心理障碍的占17%;六个方面心理障碍的占17%。

此外,家庭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骆伯巍、陈家麟的研究表明,家庭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中,正常学生所占的百分数(90.80%和72.63%)大于有心理障碍学生所占的百分数(72.93%和53.75%);反之,家庭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中,正常学生所占的百分数(0.00%和0.62%)小于有心理障碍学生所占的百分数(6.63%和5.13%),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家庭教育和抚养方式。家庭是人生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自然,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抚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会发生一定的影响。骆伯巍、陈家麟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我们通过对名中小学生的调査发现,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家长采取经常打骂、歧视、态度不一致、忽视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百分数均高于正常学生,上述各项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从小与家长接触较多的学生中,心理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数(94.97%)大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83.43%);而在从小与家长接触较少的学生中,心理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数(5.03%)小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16.57%)。

3.家庭背景与家长素质。家庭背景主要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心理气氛、家庭住宅环境等。以家庭住宅环境为例,段淑贞研究员指出:“城市住房拥挤给每个家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在与邻居共同住房的情况下,矛盾更多,易于争吵,这也是引起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所以,生活在城市的儿童比生活在农村或小镇的儿童有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家长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三个方面,它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发生影响,其中在这三个方面中又以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明显。就思想品德素质而言,它主要是通过家长“身教”的形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家长不良的思想品德素质不仅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可能会因为破坏家庭结构、削弱甚至颜倒家庭的教育功能而诱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使其心理不是向正常的方向,而是向异常方向发展。

就文化科学素质而言,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其父母亲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0.58%,而父母亲文化程度为初识字或文盲的占19.59%。这一结果表明,家长文化程度可能会对其怀孕、分娩、抚养、教育孩子等有相当大的影响。相对地说,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亲,能更多更快地接受和掌握优生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并付诸于实践,因而其子女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可能少一些,心理健康水平可能高一些;反之,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则可能由于相反原因,其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低一些,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相对多一些。

学校因素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场所。在谈到学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时,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曾强调指出:“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在其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目前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当前,在不少学校中仍存在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对学生采取分快、慢班,考试排名次,加班加点,题海战,甚至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搞难题、偏题、怪题等一系列违反心理卫生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学生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其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减退、注意涣散、食欲不振、精神恍惚等现象纷至沓来,从而表现出异常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有的甚至走上了厌学轻身的道路。

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它不仅使某些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分数包袱,惶惶然不可终日而且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自卑感、内疚感,从而缺乏信心,自暴自弃,甚至完全放弃功课的学习。此外,国外心理学家亦有评论,认为“着迷于分数的教师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激惹、妒嫉、身心相关性疾病和疲倦。”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所用的测验方法越是感到焦虑和引起敌对情绪,则越趋向于认为用欺骗和允许别人抄考试卷的行为是正当的(Steininger,Johson,Kirts,)。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学校越是过分强调竞赛、等级记分和学习胜任能力的表面标志,试图用以提高学生的焦虑,则学生越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行为问题,包括欺骗行为在内。”

2.学校教学结构。当前,我国教学结构尚有不合理之处,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要求过高,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组织和方法单一,且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这便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从而易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以教学要求过高为例,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査,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

结语

许多教育家指出,过难的教材对学生的情绪将造成巨大的损伤,对教育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过失。前苏联心理卫生学家(C.MI'pomt6ax,8指出;如果向儿童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其能力不相适应的话,则教学课程可以成为诱发儿童神经官能症的原因。我国人大代表对唐山市工读学校的调査(9)也发现,该校80%的学生是由于学习跟不上,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而流向社会,误入歧途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ibw.com/kjscby/167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