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黄扯扯十点人物志

作者

黄扯扯

十点人物志原创

还记得纪录片《人间世》里的“抗癌妈妈”张丽君吗?最近她又上了热搜。

在她去世五年后,有人爆料,她当年的老公韩诗俊再婚,她舍命生下的孩子,疑似成了“空巢儿童”。

甚至还有更惊人的说法,“孩子过继给了堂姐”。

不久后,韩诗俊的朋友出来辟谣:孩子没有过继,他也没有那么快再婚。

但舆论还是一边倒地认为张丽君是单方面的“自我牺牲”,“太傻了”。

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出现,指责她不顾身体情况生下孩子,本质是自私。

其实,认真看过纪录片的人都会发现,张丽君被极大地误解了。

冒死也要把你带来这个“缤纷世界”

年,医院人生百态的新闻纪录片,《人间世》在上海电视台首播,张丽君个性鲜明地进入了大众视野。

张丽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倔强。

怀胎五月,她被查出胰腺体尾部长了肿瘤,医生的初步建议是动手术摘除,但小孩可能得拿掉。

她不肯,“如果让我去引产,我就跳下去。”

强势护犊的背后,是一个26岁的年轻姑娘,她也害怕,还“没有伟大到,完全弃自己的生命于不顾”。

为了孩子,她甘愿“身上多动两刀”,但死,她是不想的。

丈夫韩诗俊,比她大一岁,两人结婚不到一年,正是小夫妻感情最甜蜜的时候。

保住孩子,也有为丈夫的考虑:“我老公才27岁,我不可能叫他一辈子就这样一个人过,他老了也要有人陪。”

孩子多怀一天,肿瘤就长大一点,她的家人心急如焚。

胎儿7个月大,妇产科主任找家属会诊,主任从专业角度出发,“多一周小孩子的存活率就更高”。

她的婆婆说,“她已经到极限了”,“为了小孩放弃大人,我觉得说不过去。”

于是两天后,张丽君被推进手术室,剖腹产下一个男孩。因为早产三个月,婴儿只有两斤,医院的暖箱里抢救。

张丽君只来得及看了他一眼。就这一眼,让她“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她给孩子取名“小笼包”,因为“爸爸是属龙的,妈妈是属蛇的,一个大龙一个小龙,你是我们的宝贝,所以叫你小龙宝”,用上海话叫起来,就是“小笼包”。

小笼包的到来没过多久,她从妇产科转去胰腺外科,病理报告也出来了——张丽君体内的肿瘤恶性程度很高,而且非常罕见。它有一个非常拗口的学名,叫“印戒细胞癌”。

医生告知韩诗俊的时候,他闻所未闻,甚至要拿出手机来百度一下。

别说他了,就连阅病无数的医生,“看过多例胰腺肿瘤,都从来没碰到这种情况”。

医生说得非常直白,“手术已经没有意义”。现在唯一能做的,是通过保守治疗,“让她的生命能够延长一段时间”。

张丽君的婆婆知道后,医院墙上大哭。

她既心疼儿媳,也担心儿子,她跟老伴说:“韩诗俊要崩溃了。”

韩诗俊确实崩溃过很多次。妻子被医生“判了死刑”,他感觉自己“一点用都没有”,为此哭过。

小笼包从暖箱接回家的那天,张丽君一只眼睛因为化疗突然失明,他“心好痛”,为此也哭过。

张丽君反而比韩诗俊更坚强和勇敢。

一只眼睛看不见,她说:“我老公,弱爆了,至少现在这个眼睛还是很好的。”

知道病情的那晚,她还若无其事地吃饭,吃着吃着突然说:“开始要退头发。”韩诗俊安慰她:“还是会长出来的。”

她才痛哭失声:“我还有机会长头发么,老公?”

但她很快振作起来。小笼包满月,即便宝宝还没出院,她也张罗着给他过生日,切蛋糕,录视频,家里的气氛欢乐温馨,根本不像有人生病。

连带着公公、婆婆,都被她的情绪感染。

她担心小笼包长大后对妈妈没有记忆,提前给他录好了十八年的生日祝福。

录着录着,头发掉光了,吃饭开始呕吐,洗澡浑身都疼,身上多处长出肿瘤,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妈妈不管是在你身边,还是在天上,在任何地方,都是最爱你的。”

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很爱她。公公说,希望下辈子她当自己女儿,韩诗俊当女婿。

韩诗俊在结婚两周年时带她去外滩的法国餐厅庆祝,“我们明年还要过三周年,未来还有十周年,五十周年。”

他知道她不想死在病床上,张丽君在朋友圈里写过,“想再次长发披肩和我老公去旅行”。韩诗俊于是卖掉婚房,用换得的万和她共同赴美国旅行。

张丽君曾说:“我的世界很小,都是我爱的人。”世界在她眼中太过美好,她因此才想把小笼包带到这世上看一看。

她并不可怜,也绝不自私。

母性的伟大,还是生命的赌博?

张丽君怀孕生子,或许还能被理解,而《人间世》第二季中的其他产妇,就没这么好运了。

在上海,有7家医院设有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来这里的,都是“不应当怀孕”的女人。

林建华是中心主任,在20多年的执医生涯里,她曾苦口婆心地劝说过很多患有严重疾病的女性,不要生小孩,因为“你这个怀孕的过程非常危险”。

但没有用,她们想生孩子的意愿,任谁都无法撼动。

25岁的吴莹,曾是她的病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流产过两次,是典型的高危产妇,“生孩子会要了她的命”。

第三次怀孕,她不惜与所有人为敌。丈夫申杰一提流产,她就说“不活了”;母亲气得哭,父亲“都给她跪下了”,她丝毫不为所动。

丈夫和公公不得不停掉手上的工作,拿出全部积蓄,并四处借钱,给吴莹保命。

一切只因她认为,“人生想要圆满,就得有个孩子。”

最终孩子是有了,早产,生下来就进了NICU,而吴莹进了ICU,两个病房相隔不过数百米,但吴莹至死都没有亲眼见过,自己拼了命也要带到世上来的孩子。

吴莹在ICU里坚持了14天,血氧饱和度降到了零,抢救无效死亡,生前她只见过儿子的照片

纪录片的旁白里,有句话意味深长:“在这里冒险生子的母亲,很难说,她们是母性的伟大,还是生命的赌博。”

在吴莹的家人眼中,这肯定不是伟大,而是赌徒;且赌的不止是一个人的性命,是一家人的幸福。

申杰从此失去了妻子,吴莹儿子失去了妈妈,公婆没有了工作,家里还背上了债。

吴莹走后一年,申杰几乎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夜颠倒。家里人为了不让他伤心,把吴莹的照片都藏起来,因为“孩子的妈妈走了,只剩爸爸,爸爸不能倒”。

有人像吴莹一样认为“女人生孩子人生才完整”,也有人更激进,认为生了儿子才能完整。

比如38岁的高龄产妇林琴,要剖宫产(也称剖腹产)下第三个孩子。

她已经有了两个女儿,都是剖宫生的。医学上,人体经受剖宫产的极限是两次,多次剖宫,“容易发生盆腔黏连、脏器损伤、大出血等,危及产妇生命”。

林琴甘愿冒生命危险,只为生一个儿子。

但命运之神跟她开了个玩笑,这次胎盘位置不好,直接长在了宫颈口,属于凶险性前置胎盘。

而且胎盘跟子宫肌层长在了一起,就像一棵大树,树根扎进了子宫深处,剥离胎盘就如同将大树连根拔起,大出血概率极高。

果然,剖宫取胎时,大出血汹涌而来。短短十分钟内,林琴出了毫升的血,而一个成人正常的血量,是毫升左右。

手术用血不够了,调血的间隙里,主治医师林建华用拳头抵着出血点,不敢松开,“一松开就像趵突泉一样。”

他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实在不行只能把子宫拿掉。”

医生出去跟家属沟通,“如果采取一切保守型的止血方法仍然不见效,有可能会端掉子宫。”

林琴的丈夫很犹豫,“真的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切掉。”

出血量达到六千毫升时,医生们决定“不保子宫”,保人。

医生劝她丈夫在同意书上签字,“不能因为生了一个孩子,(大人)连命都没有了吧,你老婆够不容易了。”

林琴婆婆还不甘心地问:“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子宫拿掉,大出血终于止住,林琴输血毫升,相当于体内的血换了三遍;用掉了48块大纱布,四五十块小纱布,护士术后一清点,场面相当骇人。

在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奋战多年的林建华,道出了医生的无奈:

一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绝对不能允许高危产妇怀孕;

另一方面,生育权掌握在产妇手上,“她认命了,她不肯终止,我们也不能强迫把她引掉”。

她们真有生育自由吗?

不难想象,这些“不该生而硬生”的女性,在社会生育意愿普遍偏低的当下,会受到怎样的指责。

很多人说她们“自私”。

医生说起来,也是“女性生育权受法律保护的,她说我要生,你也不能不让她生。”

那么,什么是女性的生育权呢?

让我们重温一遍,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生育权”的定义:

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妇女享有相同的权利,自由、负责地决定子女人数和生育间隔,并有机会获得使她们能够行使这种权利的知识、教育和方法。

我们通常以为,生育权就是决定“生不生,生几个”的自由,却很容易忽视后半句——行使生育权的知识、教育和方法。

没有知识和观念上的支持,权利其实形同虚设。

比如吴莹,生孩子,看似是她个人的选择,那到底是谁把“女人不生孩子就不完整”的观念植入她的头脑中的呢?

纪录片里鲜少有日常生活的表现,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她的言谈中捕捉到一丝雪泥鸿爪。

在她的朋友中,她是唯一一个没有孩子的。在她的生活环境里,所有女性都遵循着结婚生子的常规路线,只要能生,都会生。而没有孩子,或许就和“无能”挂钩。

即便家人不逼她,她内心也难以摆脱环境的压力。

坚持要生个男孩的林琴也说了,“我们那边有重男轻女的意识。”

当她生下第二个女儿,“感觉都得了抑郁症。”

别忘了,重男轻女压迫的不止是女儿,还有母亲。她要承受乡亲邻里的闲言碎语,还有可能一辈子在婆家抬不起头来。

更有甚者,“故事FM”曾经采访过一个湖南的女孩,她父亲和叔叔是家族里仅有的两兄弟,双双生了女儿。母亲和婶婶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生,爷爷为了延续香火,不惜公开支持两个儿子出轨,和外面的女人生男孩。

想想她的母亲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只因为她生下女孩之后无法再生育。

类似的,还有《人间世》中拍摄的一位妻子,属于她的镜头只有五秒,可她的表情让人过目难忘。

那种被生育支配的恐惧:“万一我做了引产,不能生小孩怎么办,你会跟我离婚吗?”

林建华医生也从多年职业观察中,总结出女性要生孩子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受自己的欲望驱动,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性,或出于对丈夫的爱,或迫于婚姻的压力。

如果不生孩子,也能体面地活着,体面地享受家庭生活和亲密关系,谁愿意舍弃生命呢?

如果,我们把这些结构性的不平等,简化为个人选择的自由,再以此去苛责吴莹和林琴们自私,那未免也太不公平了。

套用北大戴锦华教授关于所谓“代孕自由”的一个观点:那些选择生孩子的高危孕妇,她们真的拥有生育自由吗?

还是说,她们拥有的,不过是放弃生命的自由呢?

张丽君选择生下小笼包,确实是个人自由,并且是无可厚非的个人选择。但在这个浮躁的舆论环境里,她被“误伤”了,被以“女性独立”为旗帜的拥护者们,简单粗暴地贴上了“自我牺牲”的标签。

真正的问题不在吴莹和林琴们,而是延续了千百年的封建陋习,或是传授“女人不生孩子便不完整”的女德导师。

解决它们的办法不是更先进的医疗技术、科学水平,而只能是对女性个体的尊重。

《人间世》的分集导演李闻,在纪录片播出后医院办了一场线下活动。他非常郑重地向吴莹鞠了一躬,不止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谢谢你为你的女同胞们做了那么多”。

因为很多女性观众在看完吴莹的故事后,更加谨慎地看待生育,不再抱有侥幸、冒险的态度。

愿当代女性都能真正拥有生育自由,愿每一位母亲都能如愿陪伴宝贝长大。

点,愿每位女性都能拥有生育自由。

本文图片来源:纪录片《人间世》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看更多人物故事

原标题:《她舍命生子6年后,丈夫因再婚被骂上热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ibw.com/kjscby/170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