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紫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5g

微炒,捣碎,微煮,频服

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苔白腻,脉滑者。

本方原为老年人痰壅气滞,咳嗽气喘,食少痰多等证而设。年老脾胃渐虚,运化力弱,饮食不化精微而生痰浊,痰气阻滞少阳三焦,则胸痞食少;肺为痰阻,肃降无权,则咳嗽气喘;其余苔腻脉滑,均属湿痰舌脉。

痰壅气逆。

祛痰降逆法。

痰阻气道以致气不下行而呈喘咳,法当祛痰降逆,痰去气自降,气降喘自平本方用紫苏子降气行痰,走肺经以开上焦之痹;白芥子畅膈行痰,走膜腠以通三焦之壅;菜菔子消食行痰,走脾胃以消中焦之滞,三子都有理气之功,行痰之力,合而用之,能呈祛痰降逆,行气消食功效。三子各有所长,紫苏子长于降气,气逆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膈,胁痛胸痞者以此为主;菜菔子长于消食,食少腹胀者以此为主,偏于某证,即重用所主之药,余药为副。

此方既为老年脾虚生痰而设,理应健脾和胃,才属正治,仅用三子祛痰行气,纯属急则治标之法,虽有养亲之名,却无养亲之实。临证只可暂投,不宜久服,一俟痰降食消,即应改投健运中气之方,才合治病求本之道。如果徒特本方治标,则气旋降而旋逆,痰旋消而旋,脾胃日损,正气日漓,终难措手,医者不可不慎。不过,此方展示消食与化痰并举,肺胃与三焦并调,却是配伍上的一大特点。

痰浊壅滞实证,证具喘咳痰多,胸闷食少,苔腻脉滑,无问老幼,均可使用本方。

三子养亲用紫苏,白芥菜菔二子从,

痰壅气滞痰咳喘,祛痰降气此方谋。

三子养亲汤治崩漏作者/汪其浩汪夫人因患崩漏症迁延10余载,遍治无著效,偶试服了道友许君介绍的三子养亲汤,资获意想不到的卓效。汪由是引起余之极大的兴趣。20多年来,经治不下例,每获良好的止血制崩之效,且取效甚速,安全可靠。三子养亲汤方出《韩氏医通》,原治老年人食少痰多,咳喘之症。余用该方治崩漏的服用法,系取紫苏子、白芥子、莱子各10g,共炒微黄(或炒至黑,盐水淬),杵细末,开水冲炖服,渣再炖服。大多可1剂见效,若2剂血仍不止,即应视为无效,须作进一步检查,以免贻误病情。本方适用于一切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有“塞流”止血之效果。但血止后,还应探本溯源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虚者补之,瘀者消之,热者清之等,使本固源澄以杜复发。至于本方治崩机制,至今尚有不明处。《丹溪心法·妇人》虽有“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渐昏……”之说,但笔者在全部治验中,则尚未观察到这种“痰多占住血海地位”的血崩例子,而大多却是属于血热、血虚、肾虚、冲任损伤者,故本方治崩原理尚有待于今后研讨。三子养亲汤应对难缠之病作者/权西仓炒莱菔籽g、炒白芥子g、炒苏子g,打成细粉。每次5g,用开水冲服,一天三次,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这简单的三样中药,化痰、理气、除湿、温中、降逆,既清除了体内的湿邪痰浊,又疏通了经络、调养了气血,还增补了脾胃功能。笔者用来治疗咳嗽、痰湿、哮喘、湿疹、高血脂、脂肪肝、脂肪瘤、疤痕体质等慢性病效果很好!三子养亲汤临床辨治的是寒湿燥火之邪凝聚为患的疾病,寒湿积聚日久就会转化为湿热,湿热郁久就会上火,物极必反,所以最后转化为燥火。笔者认为,此方是治疗痰湿为主,兼夹燥火的,所以:主症还要抓痰湿;临床必抓以下指征:面部油黑,精神不爽,身体显胖;舌苔略湿滑稍厚腻,舌体稍胖大;三关脉弦滑稍有力。

三子养亲汤配伍不同的方药治验三则

作者/洪广槐

三子养亲汤是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所组成。主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舌苔白腻,脉滑等症,笔者于临床中,常与其他方药配伍,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举治验三例如下:

一、悬饮(胸腔积液)

何××,男,40岁,农民。患者咳嗽气急胸痛已有半年余,咳嗽呼吸牵引左侧胸胁作痛更甚近两月。半月来,躺卧时只能向右侧,稍动则感胸闷气急。

体检:左侧肋间饱满,叩诊左侧胸部上、中、下呈实音,心浊音界消失,听诊左侧肺部呼吸音消失,心脏稍向右侧移位,在胸前右侧才能听到心音,X光胸透报告:“左侧肺部有一片均匀密度增高模糊阴影,心脏向右移位。意见:左侧胸腔积液。”

诊时面色暗黄,身体消瘦,咳喘不止,胸胁刺痛,肋间胀,满时吐稀沫,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施治:

饮邪停聚胸胁,三焦气运受阻,升降失常。治宜顺气降逆,化痰逐水。以本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处方:

玉苏子9克,莱菔子9克,白芥子9克,葶苈子9克,瓜蒌皮10克,川椒目8克,炒枳壳8克,白茯苓10克,服七剂。咳嗽气急胸痛等症减轻,尿量显著增多,每天晨起咳吐大量痰沫,吐后胸胁部则感舒适。继以此方去椒目加大枣七枚以扶正祛邪。十剂毕,诸证悉退。一周后X光复查报告:“左下胸有一片均匀增高阴影,余肺清晰,心脏大小正常。意见:左下胸膜增厚。”

按:

《金匮·痰饮咳嗽脉证并治》:“……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本例因病久体虚,脾肾不足,胸阳不展,水湿停聚胸胁,潴留成饮。前人说治肺是“导水必自高源”,使肺肃降有权,饮邪方可外出,故以“三子”顺气降逆,伍入葶苈子等药有泻肺行水之功,因而其效甚捷。

二、心悸(心力衰竭)

程××,女,43岁,家务。患者于十年前出现关节游走性疼痛,近三年来,渐感心悸,气短,活动加剧。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最近三个月来,前症加重,腹部及下肢有明显浮肿。

体检: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与少许哮鸣音,心尖搏动在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外三厘米,心向左扩大,心音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性杂音和舒张期雷鸣音,向左腋下传导,心律不整,心率次/分钟,腹部膨大,肝脾末能触及。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并且心力衰竭。

会诊时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痰多泡沫,口唇青紫,舌体嫩胖,苔灰腻,脉结代。

辨证施治:

心肾阳衰,水道不利,水气上凌心肺。治以肃肺降逆、温运阳气。以本方合真武汤加减。

处方:

玉苏子8克,莱菔子8克,白芥子8克,制附片9克,生姜皮8克,炒白术9克,白茯苓10克,赤小豆15克。服三剂。气急心悸稍有改善,守原方续服二剂尿量见多,浮肿消半,后按上方减去附子、生姜皮,加桂枝6克,炙甘草10克共服十五剂,诸证显著好转而出院。一月后随访,疗效稳定,尚能干些轻微家务。

按:

《证治汇补》:“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有饮停水气乘心者……故筑筑跳动。”本例是心肾阳衰,血脉凝滞,水道不利所致,病情颇为严重。因阳虚水泛,膀胱气化不利而浮肿,尿少;水气上凌心肺则心悸、咳喘;脉结代,口唇青紫为心阳肾衰,血脉凝滞,故以“三子”肃肺降逆,使水道通调,又以真武汤温运阳气,共奏其效。

三、喘证(自发性气胸)

程××,女,16岁,学生。因气急紫绀,胸闷二十余天。于年9月27日入院。

体检:胸透发现右侧胸部透亮度增加,无肺纹,肺组织压缩约30-40%,纵膈向左移,诊断为“右侧自发性气胸”。入院后行胸腔穿刺抽气,并使用抗菌素、氨茶碱等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而转中医治疗。

刻诊时,见气喘尤甚,张口呼吸,不能平卧,咳嗽痰多,痰质粘腻,咯出不爽,垢中痰声漉漉,胸闷食少,口唇指甲青紫色,舌苔白厚而腻,脉滑。

辨证施治:

痰浊上壅于肺,气道被阻,肺气不得宣降。治以宣肺降逆,化痰平喘。以本方合定喘汤加减。

处方:

玉苏子6克,白芥予6克,莱菔子6克,净麻黄5克,煨白果5克,款冬花6克,桑白皮5克,杏仁6克,厚朴6克。服二剂,气急胸闷减轻,守原方续服三剂已能平卧,嘱其再进七剂,临床症状悉除,病情基本告愈,经胸透复查正常而出院,两月后随访,未见复发,能正常上校学习。

按:

《仁斋直指》:“肺主气也,一呼一吸上升下降,营卫息数,往来流通,安有所喘?唯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填塞肺脘,激动争鸣,如鼎之沸而喘之形状具矣。”中医虽无“气胸”之名,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属痰浊阻肺,气机宣降不利。以“三子”宜肺降逆,定喘汤豁痰定喘,故能收显效。

讨论:

上述所举三例,病名虽异,病机则同,都是痰饮阻塞气机,影响肺的肃降,产生咳逆,痰多胸痞,苔腻,脉滑等共同症状,均采用“三子”顺气,降逆,化痰的同一方剂。又因病机相同,病因各异,所以在配伍不同的方药上又有区别,如例一是饮停胸胁,例二是阳虚水泛,例三是痰浊阻肺,分别配伍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真武汤温阳利水,定喘汤祛痰定喘,均获满意效果。

总之,在辨治中要注意“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根据情况有的放矢,灵活运用方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中还应辨证加减,效果会更好:

如脾虚痰湿可配合二陈汤或归脾汤;

月经不调寒湿凝聚的可配合温经汤;

子宫肌瘤类可配合桂枝茯苓丸;

乳腺增生的可配合逍遥散或柴胡疏肝;血脂血粘稠度高、脂肪肝的可配合平胃散、柴平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ibw.com/kjsczl/150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