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患者拿着报告单询问医生:“医生,我的性激素六项都在正常范围内,为何备孕失败或月经不调呢?”

也有不孕者说:“医生,你弄错了吧,我反复核对过,各项性激素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你为何考虑我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更有不孕者不解地问:“我月经正常,除了备孕失败,凭什么说我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也正是性激素的神秘之处。

性激素检查时间

对于女性不孕者或者月经不调者,通常医生会开出在月经来潮第2-5天的性激素六项检查。检查内分泌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2-3天,这一段时间属于卵泡早期,可以反应卵巢的功能状态。但对于月经长期不来潮而且又急于了解检查结果者,则随时可以检查。

性激素检查各项意义

01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卵巢的卵泡发育和成熟。促黄体生成素(LH)——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是促使排卵,在FSH的协同作用下,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基础FSH和LH的意义:02雌二醇(E2)

1、基础E2>45-80pg/ml(.2-.6pmol/L),无论年龄与FSH如何,均提示生育力下降。

2、基础E2水平<19.95pg/ml(73.2pmol/L),提示卵巢早衰(POF)。

3、基础E2水平可作为监测卵泡成熟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指标。

4、诊断有无排卵:无排卵时激素无周期性变化,常见于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某些绝经后出血。

5、诊断女性性早熟:临床多以8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诊断性早熟,E2水平升高>74.93pg/ml(pmol/L)为诊断性早熟的激素指标之一。

03孕酮(P)孕酮(P)绝大部分由黄体分泌的,少量由肾上腺产生。在排卵前,每天产生的孕酮激素量为2~3mg,主要来自卵巢。排卵后,上升为每天20~30mg。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月经期:血P浓度在排卵前期为0-4.8nmol/L,排卵后期7.6-97.6nmol/L。排卵后期血P值低,见于黄体功能不全、排卵型子宫功能失调性出血。判断排卵:黄体中期P>5ng/ml提示排卵。使用促排卵药物时,可用孕酮水平观察促排卵效果。孕酮低:黄体期孕酮水平低于生理值,提示黄体功能不足、子宫功能失调性出血。黄体中期P水平的测定:在监测排卵后第5、7、9天的孕酮平均值<15ng/ml为黄体功能不全的标准。04睾酮(T)绝经前,卵巢雄激素是血清睾酮的主要来源,绝经后肾上腺皮质是产生雄激素的主要部位。99%以上的睾酮在血循环中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结合,呈无活性状态。只有1%的游离睾酮有生物活性。在胰岛素抵抗的代谢紊乱者中,SHBG水平下降,游离睾酮升高,在总睾酮并不升高的情况下,会出现高雄激素血症的表现。女性体内睾酮50%由外周雄烯二酮转化而来,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约25%,仅25%来自卵巢。主要功能是促进女性外生殖器的发育。对雌激素有拮抗作用,对全身代谢有一定影响。月经期:女性血浆睾酮水平在0.7-2.1nmol/L,患多囊卵巢综合征时,血T值也增高,多毛,并伴有痤疮、脂溢和脱发。05催乳素(PRL)催乳素(PRL)由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之一的泌乳滋养细胞分泌,是一种单纯的蛋白质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乳腺的增生、乳汁的生成和排乳。月经期:泌乳素高于17.6ng/ml为高催乳素血症,过多的催乳素可抑制FSH及LH的分泌,抑制卵巢功能,抑制排卵。因此存在闭经、月经不调、不孕时,高泌乳素血症需要治疗。非哺乳期,PRL女性正常值:5.18-26.53ng/ml。PRL水平随月经周期波动较小,但具有与睡眠相关的节律性,入睡短期内分泌增加,醒后下降,下午较上午升高,餐后较餐前升高,上午9-10点是其分泌的低谷。其分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饱食、饥饿、寒冷、性交、情绪波动、刺激乳房等均会导致PRL升高。一次检测值偏高不足以诊断为高催乳素血症,需排除以上影响因素后重复测1-2次,连续两次高于正常范围方可做出诊断。除上述经典的性激素六项之外,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是近年来认为评价卵巢衰老的较佳的内分泌学指标,AMH水平与获卵数及卵巢反应性呈正相关,可以作为预测卵巢储备功能及促排卵过程中卵巢反应性的血清学标记物。

AMH抗苗勒管激素又称为苗勒管抑制物质MIS,不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在月经周期中无周期性变化,水平恒定,可在月经周期中任一天抽血检测(0.5-1.1ng/ml)。

卵巢储备功能正常者1.0-1.4mg/L抗苗勒管激素(AMH)3.5-4.0mg/L。

钦晖生殖温馨提醒:对于大多不孕者来说无需反复检测血清激素水平,在用药前的那次基础检测最为重要。可以带齐化验报告及病历资料,请生殖中心的医生帮助分析激素检测结果。针对试管婴儿,我们特推出试管婴儿系列板块,定期推送,在这里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ibw.com/kjsczz/122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