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这起“少女弑母案”。他说,肯定是家长教育有问题。张灵朋友急忙解释:“不,她妈妈是律师,是好人。”他又说,那就是女儿有问题。“不不不,她女儿钢琴十级。”

前段时间,青岛发生了一起少女弑母案。

凶手叫瑶瑶,仅15岁。

5月23日,周六,学校放假。瑶瑶没有出去玩,而是待在家中。

吃过晚饭,瑶瑶对母亲提出一个请求。

帮母亲按摩。

随后,乘其不备,用丝带将母亲残忍勒死。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瑶瑶的母亲张灵,个子矮小,只有一米五几。

在作案之后,瑶瑶将尸体放进了一个行李箱。

她没有逃。

而是跟母亲遗体,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两天一夜。

5月25日,张灵同事报警,瑶瑶在家中被捕。

“瑶瑶没有哭。”

“看起来特别冷静。”

关于瑶瑶被警方逮捕时的状态,新京报有这样描述。

该新闻播出以后,网上舆论四起。

有人说,惯的,没吃没喝还天天被父母打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怎么没弑母?

有人说,是不是放假时间太长,孩子内心黑化了?

也有人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叫孩子。

的确。如果只看结果,我们很容易妄下定论:居然弑母,简直是天生的恶魔!

但在看到更多详细报道后,我愈发肯定了那个态度。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恨。

少女弑母,不是,或者不止是人性的沦丧,而更多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与悲哀。

高期望:你一定要出人头地

张灵是一位律师。

也是一位单亲妈妈。

和前夫离婚时,女儿瑶瑶才3岁。

之后,她全靠自己一手打拼,把女儿拉扯大。

有自己事业,是某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之一。

有房,有车,生活也相当体面。

在悲剧发生后,大家关于她的评价,也都是出乎意料的好。

水果摊的摊主说:“她是一个女强人,单独抚养女儿,从没发过牢骚。”

张灵的朋友说:“她为人干练,有求必应,从不摆架子。”

热情,女强人,办事雷厉风行,外人给张灵贴上的标签。

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也将其称之为:一位“完美母亲”的意外死亡。

在所有人看来,张灵都近乎完美。

除了,瑶瑶。

从小到大,张灵对孩子非常舍得投资。

初中、高中,那都是青岛有名的学校。

家里也摆了一台钢琴。

再加上各种培训,张灵砸在瑶瑶身上的钱,每年至少20万。

张灵生前的同事感慨:“我感觉她整个人的精力、财力,都用在孩子身上。”

只是,投入成本与期望值,总是成正比的。

投资是这样。

家庭教育也是这样。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学校停课许久。

疫情缓解后,在5月份,瑶瑶所在学校安排了一场统一考试。

可瑶瑶考“砸”了。

张灵同事说:“其实我觉得成绩不错,大概是年级前十几名。”

“但张灵对孩子要求必须是前5名,最好是前3名。”

所以,对于女儿这场考试,张灵感到很失望。

因为她投入了很多很多钱,很多很多精力,但女儿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那么,不达标,怎么办?

精神打压。

训斥很严厉,有时会把女儿训哭。

她的口头禅是:“你是我的女儿,是我养大的,你必须要听我的安排。”

由于要求苛刻,瑶瑶有时也会反驳妈妈:

“你只考虑我吃什么用什么,从不考虑我精神上的感受,你知道我怎么想的吗?”

但是,妈妈没有做出让步。

女儿没有写作业,看会儿手机。妈妈脸就拉下来:“你又在玩游戏。”

在张灵的认知里面,女儿在家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否则,那就是有问题。

······

关于她对女儿的最终期望,张灵同事曾这样回答。

“必须要考上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名校。”

“毕业后还要读研、出国。总之,孩子将来一定要比我强,要出人头地。”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把瑶瑶逼向极端的关键所在。

但我相信,当期望重如山,没有一个人,一个孩子,能真正感到快乐。

控制欲:你必须按我意思做

瑶瑶肩上有2个重包袱。

一个是妈妈超乎平常的期望。

另一个,则是妈妈令人窒息的控制欲。

上初中的时候,瑶瑶学校有一个自由时间,就是午睡。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睡得着啊

瑶瑶也睡不着,就想和同学去操场散心。

但张灵的态度是:不可以,必须午睡,这样才有精神上课。

张灵对女儿的控制,上至时间安排,下到跟谁交朋友,都得按她意愿来。

这个“控制手段”也是非常先进。

张灵本身就是干律师的,非常善于调查。

于是,一听说女儿交新朋友,她便会拿出职业技能。调查这个“新朋友”学习如何,家庭背景如何······

有些同学受不了,就和瑶瑶断了来往。

张灵的界限意识很弱。

她对前夫评价不太好。

所以,她对女儿要求:不准和爸爸见面。

新京报采访张灵同事时,问了一个问题:除了学习成绩,张灵对瑶瑶还有哪些要求?

她说:“听话。”

早在上初中时,母女就谈到“国内外教育”的话题

瑶瑶说:等我长大,希望你不要管那么多。

而张灵的回答却是:“我们是在中国,不是外国。我是律师,对各方面都很了解,将来你必须按我的意思做。”

另外,张灵买下的房子是一室一厅。

也就是说,十几年,母女都始终同住一个房间。

没有自主权,

没有独立的空间,

不允许违背妈妈的意愿。

瑶瑶的童年,看着就有一种窒息感。

当我们无法病态共生,

便只有一起走向毁灭

张灵和瑶瑶的相处模式,其实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模式。

你是我生的,你就要听我话!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啊!

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还不听妈妈话,有没有良心!

······

这些话是不是听着很熟悉?

没错,中国家庭向来缺乏边界意识。

而在心理学上,这也叫病态共生。

它往往会走向2个极端。

一个是孩子很配合,不反抗。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

最终结果就是,孩子的精神被阉割了。

成年后,男的成了妈宝男,女的成了妈宝女。丧失主见,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该追求什么。

另一个就是孩子不配合,想夺回自己人生的自主权。

比如瑶瑶。

记者采访了瑶瑶儿时的玩伴。

她对瑶瑶的评价是:“开朗,耿直,勇敢,有什么说什么。”

几年后,瑶瑶进入高中。

这时,大人们对瑶瑶的普遍看法是:“老实,内向,沉默,不爱说话。”

也就是说,瑶瑶的天性本是外向的。

只是,病态的相处模式,磨灭了她生命原有的能量。

如果瑶瑶始终配合,或许,病态共生,就会一直这么继续下去。像多数精神被阉割了的孩子。

但是,瑶瑶没有。

张灵曾向同事透露:孩子上初中以后,就不听话了,还开始撒谎。

初三的时候,瑶瑶曾多次离家出走。

瑶瑶朋友给出的解释是:瑶瑶觉得妈妈给的压力太大。

今年3月8日,张灵给女儿写了一首诗。

该诗还被发表在了学校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ibw.com/kjsczz/117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