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这起“少女弑母案”。他说,肯定是家长教育有问题。张灵朋友急忙解释:“不,她妈妈是律师,是好人。”他又说,那就是女儿有问题。“不不不,她女儿钢琴十级。” 前段时间,青岛发生了一起少女弑母案。 凶手叫瑶瑶,仅15岁。 5月23日,周六,学校放假。瑶瑶没有出去玩,而是待在家中。 吃过晚饭,瑶瑶对母亲提出一个请求。 帮母亲按摩。 随后,乘其不备,用丝带将母亲残忍勒死。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瑶瑶的母亲张灵,个子矮小,只有一米五几。 在作案之后,瑶瑶将尸体放进了一个行李箱。 她没有逃。 而是跟母亲遗体,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两天一夜。 5月25日,张灵同事报警,瑶瑶在家中被捕。 “瑶瑶没有哭。” “看起来特别冷静。” 关于瑶瑶被警方逮捕时的状态,新京报有这样描述。 该新闻播出以后,网上舆论四起。 有人说,惯的,没吃没喝还天天被父母打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怎么没弑母? 有人说,是不是放假时间太长,孩子内心黑化了? 也有人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叫孩子。 的确。如果只看结果,我们很容易妄下定论:居然弑母,简直是天生的恶魔! 但在看到更多详细报道后,我愈发肯定了那个态度。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恨。 少女弑母,不是,或者不止是人性的沦丧,而更多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与悲哀。 高期望:你一定要出人头地 张灵是一位律师。 也是一位单亲妈妈。 和前夫离婚时,女儿瑶瑶才3岁。 之后,她全靠自己一手打拼,把女儿拉扯大。 有自己事业,是某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之一。 有房,有车,生活也相当体面。 在悲剧发生后,大家关于她的评价,也都是出乎意料的好。 水果摊的摊主说:“她是一个女强人,单独抚养女儿,从没发过牢骚。” 张灵的朋友说:“她为人干练,有求必应,从不摆架子。” 热情,女强人,办事雷厉风行,外人给张灵贴上的标签。 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也将其称之为:一位“完美母亲”的意外死亡。 在所有人看来,张灵都近乎完美。 除了,瑶瑶。 从小到大,张灵对孩子非常舍得投资。 初中、高中,那都是青岛有名的学校。 家里也摆了一台钢琴。 再加上各种培训,张灵砸在瑶瑶身上的钱,每年至少20万。 张灵生前的同事感慨:“我感觉她整个人的精力、财力,都用在孩子身上。” 只是,投入成本与期望值,总是成正比的。 投资是这样。 家庭教育也是这样。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学校停课许久。 疫情缓解后,在5月份,瑶瑶所在学校安排了一场统一考试。 可瑶瑶考“砸”了。 张灵同事说:“其实我觉得成绩不错,大概是年级前十几名。” “但张灵对孩子要求必须是前5名,最好是前3名。” 所以,对于女儿这场考试,张灵感到很失望。 因为她投入了很多很多钱,很多很多精力,但女儿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那么,不达标,怎么办? 精神打压。 训斥很严厉,有时会把女儿训哭。 她的口头禅是:“你是我的女儿,是我养大的,你必须要听我的安排。” 由于要求苛刻,瑶瑶有时也会反驳妈妈: “你只考虑我吃什么用什么,从不考虑我精神上的感受,你知道我怎么想的吗?” 但是,妈妈没有做出让步。 女儿没有写作业,看会儿手机。妈妈脸就拉下来:“你又在玩游戏。” 在张灵的认知里面,女儿在家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否则,那就是有问题。 ······ 关于她对女儿的最终期望,张灵同事曾这样回答。 “必须要考上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名校。” “毕业后还要读研、出国。总之,孩子将来一定要比我强,要出人头地。”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把瑶瑶逼向极端的关键所在。 但我相信,当期望重如山,没有一个人,一个孩子,能真正感到快乐。 控制欲:你必须按我意思做 瑶瑶肩上有2个重包袱。 一个是妈妈超乎平常的期望。 另一个,则是妈妈令人窒息的控制欲。 上初中的时候,瑶瑶学校有一个自由时间,就是午睡。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睡得着啊 瑶瑶也睡不着,就想和同学去操场散心。 但张灵的态度是:不可以,必须午睡,这样才有精神上课。 张灵对女儿的控制,上至时间安排,下到跟谁交朋友,都得按她意愿来。 这个“控制手段”也是非常先进。 张灵本身就是干律师的,非常善于调查。 于是,一听说女儿交新朋友,她便会拿出职业技能。调查这个“新朋友”学习如何,家庭背景如何······ 有些同学受不了,就和瑶瑶断了来往。 张灵的界限意识很弱。 她对前夫评价不太好。 所以,她对女儿要求:不准和爸爸见面。 新京报采访张灵同事时,问了一个问题:除了学习成绩,张灵对瑶瑶还有哪些要求? 她说:“听话。” 早在上初中时,母女就谈到“国内外教育”的话题 瑶瑶说:等我长大,希望你不要管那么多。 而张灵的回答却是:“我们是在中国,不是外国。我是律师,对各方面都很了解,将来你必须按我的意思做。” 另外,张灵买下的房子是一室一厅。 也就是说,十几年,母女都始终同住一个房间。 没有自主权, 没有独立的空间, 不允许违背妈妈的意愿。 瑶瑶的童年,看着就有一种窒息感。 当我们无法病态共生, 便只有一起走向毁灭 张灵和瑶瑶的相处模式,其实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模式。 你是我生的,你就要听我话!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啊! 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还不听妈妈话,有没有良心! ······ 这些话是不是听着很熟悉? 没错,中国家庭向来缺乏边界意识。 而在心理学上,这也叫病态共生。 它往往会走向2个极端。 一个是孩子很配合,不反抗。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 最终结果就是,孩子的精神被阉割了。 成年后,男的成了妈宝男,女的成了妈宝女。丧失主见,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该追求什么。 另一个就是孩子不配合,想夺回自己人生的自主权。 比如瑶瑶。 记者采访了瑶瑶儿时的玩伴。 她对瑶瑶的评价是:“开朗,耿直,勇敢,有什么说什么。” 几年后,瑶瑶进入高中。 这时,大人们对瑶瑶的普遍看法是:“老实,内向,沉默,不爱说话。” 也就是说,瑶瑶的天性本是外向的。 只是,病态的相处模式,磨灭了她生命原有的能量。 如果瑶瑶始终配合,或许,病态共生,就会一直这么继续下去。像多数精神被阉割了的孩子。 但是,瑶瑶没有。 张灵曾向同事透露:孩子上初中以后,就不听话了,还开始撒谎。 初三的时候,瑶瑶曾多次离家出走。 瑶瑶朋友给出的解释是:瑶瑶觉得妈妈给的压力太大。 今年3月8日,张灵给女儿写了一首诗。 该诗还被发表在了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