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HAOYISHENG导语

子宫腺肌病就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受雌激素的调节,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乃妇科顽疾。

张女士今年三十出头,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女儿,生活也比较幸福。然而每个月的痛经却让她饱受折磨,刚开始疼痛还能忍受,可渐渐地她发现痛经越来越严重,严重的时候腰都直不起来,冒冷汗,而且月经量也明显增多了。起初疼的厉害的时候吃止痛药还能缓解,可渐渐地止痛药效果也没那么明显了,实在无法忍受了这才到我的门诊就诊。

痛经,很多女性都有过这种痛苦的经历,最厉害的时候真是如万箭穿心。今年三月份开始,安徽的女职工们有了痛经假,如果月经过多或者痛经不能正常上班的,可享有1至2天的休假。有些痛经休息一两天就可以,但有些则是由疾病引起的,不是简单休息就能解决的。张女士在门诊做了一个B超检查,提示子宫体积增大,前壁明显增厚,考虑为子宫腺肌病。她自己在手机上一查,这个病居然被有些人称为“不死的癌症”,顿时心如寒灰,拿着B超单过来的时候是满脸的愁容。子宫腺肌病到底是什么鬼?有那么可怕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治疗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说一说子宫腺肌病。

什么是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育龄期女性常见病,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肌层生长,同时还伴有周围肌层细胞的增生与肥大,形成弥漫性或局限性病变。(太专业听不懂?)有妇科专家将子宫内膜比喻为不安分的游民,跑到哪儿就祸害到哪儿。异位到卵巢上可以形成巧囊,异位到子宫肌层,则引起了子宫腺肌病。也有人把它比喻成树皮长到树干里去了,都描述的比较形象。

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大约为20%~30%,但其发病率的报告根据人群及统计的不同而差距较大。该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已生育女性,而近年来,子宫腺肌病出现了明显的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其中35%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15%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50%的患者合并子宫肌瘤。

为什么会得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的发生跟不安分的子宫内膜有关,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游民”流离失所的呢?子宫内膜直接在肌层上面,中间缺乏一个黏膜下层的保护作用,使得在解剖结构上基底层内膜易于侵入肌层。多次妊娠与分娩、人流、刮宫、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都可造成子宫内膜或子宫浅肌层损伤,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发病。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跟体内雌、孕激素有关,甚至还与免疫、遗传因素有关。

子宫腺肌病有什么表现?

1.月经失调:40%~50%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这是因为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腔内膜面积增加以及子宫肌壁间病灶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引发。严重的患者可以导致贫血。

2.痛经:发生率占15%-30%,特点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也就是一次比一次疼。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当经期结束痛经即缓解。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物止痛,甚至严重影响生活。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随着病程延长,可并发月经量增多和子宫增大,痛经可随着病情加重而越来越重,但是也有痛经和增大的病灶不成正比。

3.不孕:严重的子宫腺肌病,尤其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容易引起不孕。此类病人子宫增厚又常合并盆腔粘连等,不利于卵巢排卵及胚胎着床,自然妊娠率就明显下降。但一旦怀孕,则异位内膜受到抑制而萎缩,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子宫腺肌病该怎么治疗?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方法很多,药物、手术、介入、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但这么多治疗方法,却很难有个方法即不损伤子宫,又明显有效且不复发的。每种治疗手段都有着一定的利弊。

1.药物治疗:

对于大多数子宫腺肌病患者,我们往往建议先采取保守治疗,尤其是年轻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再考虑采取手术治疗。下面我们来说说子宫腺肌病的几种药物治疗。

(1)放置曼月乐环(LNG-IUS)。曼月乐环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可以缓慢释放左炔诺酮(避孕药)的节育环,使宫腔局部形成高浓度的孕激素环境,引起子宫内膜暂时性萎缩,抑制生长,从而使每次月经的经血量减少,缓解痛经。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阴道不规则流血,但基本都在上环后3个月消失。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效的药物。GnRH-a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一般在月经第1日皮下注射,每28天注射一次,多数患者在用药后第2个月开始闭经,可使痛经缓解,停药后短期内排卵可恢复,亦有复发可能。可应用GnRH-a治疗3~6个月后,再使用口服避孕药或LNG-IUS。但部分女性在治疗后会出现潮热、失眠、骨痛等不适,主要是药物抑制卵巢刺激素分泌引起的副作用。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女性,可以去门诊看看,添加一些药物治疗,会缓解症状。对于GnRH-a使用时间长短,一般是4-6个月,当然,我的团队也在摸索小剂量长周期的疗法,对部分患者效果明显。

(3)口服短效避孕药:临床上有些小姑娘来看痛经,医生建议吃避孕药,病人就不能理解了,说:“大夫,我还没有结婚,你怎么让我吃避孕药呢?”在这里,我们就不用它的避孕作用了。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导致内膜萎缩和经量减少,从而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2.手术治疗:

子宫腺肌病的手术分为保守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两种,对于那些比较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有局限性肌腺瘤的患者,可采取子宫腺肌瘤切除的办法,手术方式可选择腹腔镜或经腹手术。但由于病灶广泛,界限不清,手术难以切净,术后易复发,往往需要补充药物治疗。此外,因子宫切口周围血供较差,子宫肌层张力下降,术后需避孕一定时间,防止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风险。

对于没有生育要求,或弥漫性子宫腺肌病,痛经无法忍受的患者,手术应采取全子宫切除的方式,不建议保留宫颈,可根据患者是否有生育要求决定是否保留卵巢。手术方式的选择,腹腔镜或经腹均可,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美观的优势,往往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3.介入治疗:

利用一根导管由腿部动脉穿刺进入,到达子宫两侧供血动脉,释放栓塞药物将两侧血管堵住,从而可破坏病灶血管,使异位的内膜组织坏死。该治疗近期效果明显,患者月经量减少及痛经缓解率较高,子宫及病灶体积可相应缩小。但介入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卵巢功能衰退、阴道流血等问题,且治疗后对自然妊娠可能存在一定影响,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患者需慎重选择。

4.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又叫海扶刀,是将体外产生的超声聚焦到病灶区域,产生60-℃,通过瞬间的高温,破坏腺肌症病灶,使其凝固性坏死。坏死病灶吸收后,子宫缩小,痛经及经量多的症状明显得到改善。治疗后子宫腔内环境改善,可增加病人受孕几率。该治疗的主要优点是:不开刀、无需麻醉、不流血、无瘢痕以及并发症少,同时恢复快,痛苦小,也不会造成盆腔粘连,影响盆腔内环境。海扶刀治疗后也同样存在复发的可能,但可以反复治疗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该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子宫上的异位病灶,如果合并卵巢或盆腔等其他器官的异位病灶时则海扶刀处理效果可能不佳。

海扶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符合目前微无创治疗的医疗模式。对于爱美、想保留子宫完整性、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尤其适合。当然,在治疗腺肌症的适应症上需要挑选。目前我们主要用于局灶性腺肌瘤、或者子宫较大的腺肌症的治疗。一般在手术后会复杂运用长周期小肌瘤GnRH-a,达到固化联系,延缓复发的效果。有部分女性经综合治疗后能够自然妊娠。

子宫腺肌病会变成癌么?

子宫腺肌病是一个良性病变,但痛经的症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保守治疗方法均容易复发,正是由于子宫腺肌病治疗的困难性,大家都会猜测这是一种恶性疾病吗?怎么会如此难治。但实际上腺肌症恶变的机率很低,并且这种疾病生长比较缓慢,通常在孕期发生退变或者停经后就停止发展。自年RollyF报道了首例子宫腺肌病恶变以来,偶有个案或病例组报道,有人总结了截止到年被报道出来子宫腺肌病患者有的47例病例。虽然子宫腺肌病的恶变率较低,但仍需定期妇科检查。

张女士在了解了各种治疗方法后,后来选择了海扶治疗,治疗时间大约2个小时,治疗过程中疼痛与痛经类似,可忍受,治疗后第二天出院时疼痛已缓解,复查磁共振提示病灶坏死,效果理想。治疗后我们又让她注射了三针GnRH-a,并上了曼月乐环,希望通过这种综合治疗能解决张女士的问题,预防疾病的复发。目前随访半年,张女士的痛经症状已基本消失,月经量也恢复了正常。

以前甚至现在,很多妇科医生面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都是很头疼的,除非患者特别年轻,否则不少医生都建议患者直接切除子宫。但子宫毕竟也是女性的一个重要器官,女性的象征,治疗疾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女性的心理与生活质量的要求。既然有这么多治疗方法,我们也应该给患者一个机会。虽然今后可能会复发,但只要能延迟几年切除子宫,对患者来说也是受益的。我们也期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能出现一种彻底治愈子宫腺肌病,且不损伤子宫的治疗手段。也祝所有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早日摆脱疼痛,做个轻松、快乐的女人!

相关阅读

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及其分型

子宫腺肌病是指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肌层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大的一种雌激素依赖性妇科良性疾病。该病多发于生育年龄妇女,近年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不清楚。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技术包括超声与磁共振等影像技术,但因其最后诊断仍然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同时,1/3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因此,如果单纯按影像技术来诊断子宫腺肌病,那么就可预见相当部分较轻微的子宫腺肌病在临床上被忽略了。显然,具有典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对于病灶轻微的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显得特别重要。子宫腺肌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过去教科书所谓的“三联征”和生育能力低下。所谓“三联征”其实是痛经、月经过多以及子宫均匀性增大的总称。然而,子宫腺肌病病灶可以是局限性也可以是弥漫性,因此,子宫腺肌病的增大子宫不一定是均匀性的,因而目前均不提子宫均匀性增大,而仅提子宫增大。另外,由于目前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可出现多样化趋势以及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1临床表现

虽然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可有继发性痛经且逐渐加剧、月经过多、子宫增大以及不孕,但大部分子宫腺肌病患者却不同时具有上述三(或四)种临床症状,而往往是先出现上述的一种或者二种临床症状。痛经是子宫腺肌病的特有临床症状,但也只出现在2/3的患者身上,通常认为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病灶类型有关。患者开始往往只有月经来潮时才出现下腹正中疼痛,此时往往需要与原发性痛经相鉴别,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经来潮时下腹疼痛程度逐渐加重,疼痛时间延长,可出现难以忍受的痛经。之后,患者可在非月经期也出现疼痛,如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患者在非月经期出现的疼痛更重,同时其发生的机会也更大。子宫腺肌病由于子宫增大可导致患者月经过多,理论上讲子宫腺肌病的子宫越大,则患者的月经量也越多,但由于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大小与子宫腔大小往往不符合,显然,子宫越大,则患者的月经量不一定越多。除了月经过多外,患者还可出现月经不规则以及经期淋漓不净等症状,这其实也是反映子宫腺肌病病灶类型与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问题。生育能力低下是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据统计,20%以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不孕,患者妊娠后可出现流产和死产以及不良妊娠结局包括胎膜早破、早产、胎盘早剥和前置胎盘等并发症,目前,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生育能力低下越来越受到重视。另外,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增大可压迫邻近器官引起临床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道症状。

2子宫腺肌病分型

子宫腺肌病的分型除自年Cullen提出至今仍然沿用的弥漫型与局限型子宫腺肌病两种类型外,其他的子宫腺肌病分型目前仍然争论。尽管如此,有几种子宫腺肌病分型方法对于临床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这里仅简单描述几种与临床研究相关的子宫腺肌病分型方法。

2.1子宫腺肌病临床症状与病理相关性的分类法年Bird等按子宫内膜腺体浸润肌层的密度将子宫腺肌病分为轻、中及重3种类型。轻度指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每个低倍视野可见有1~3个子宫内膜腺体(23.3%),常伴有多量阴道流血,但很少出现疼痛症状;中度是指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每个低倍视野可见有4~9个子宫内膜腺体(57.7%),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却很少出现阴道多量流血;重度是指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每个低倍视野可见有10个及以上子宫内膜腺体(82.3%),其临床表现为既有疼痛症状又伴有阴道多量流血。但这种分类法需要手术切除子宫后病理确认才能进行分类,显然,这种分类方法对于非手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指导意义不大。

2.2实验动物模型分类法年有学者将在倍光学显微镜下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侵入肌层的细胞计数与浸润深度进行5级量化评分:(1)正常子宫为0级,评0分。(2)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侵入肌层内层为1级,评1分。(3)子宫内膜间质与腺体侵入肌层内层为2级,评2分。(4)子宫内膜间质与腺体侵入内外肌层结合带为3级,评3分。(5)子宫内膜腺体囊性增生且浆膜层下出现结节为4级,评4分。这种分类方法对于评估实验性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建模是否成功以及模型干预疗效的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子宫腺肌病发生与病灶位置进行分类首先按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可将其分为原发与继发。所谓原发性子宫腺肌病就是目前找不到原因而发生的子宫腺肌病,这种类型多见于年轻或青春期女性,往往同时合并有泌尿系统的畸形。所谓继发性子宫腺肌病是指基于明确相关因素导致发生的子宫腺肌病,可继发于子宫腔操作、剖宫产和子宫手术后,也可继发于药物治疗或药物滥用包括长期使用雌激素或他莫昔芬后。其次,按子宫腺肌病病灶浸润的位置将其分为子宫体、子宫颈以及子宫外(如腹膜后子宫腺肌瘤)三个亚型。这种分类方法对于按不同子宫腺肌病类型以及不同病灶位置进行不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2.4子宫腺肌病影像下病灶位置分类年Kishi等按磁共振下子宫腺肌病病灶的位置将其分为4个亚型:(1)Ⅰ型为子宫腺肌病病灶浸润位于子宫的内层,而不会影响子宫的外部结构。(2)Ⅱ型为子宫腺肌病病灶浸润位于子宫的外层,但不影响子宫的内部结构。(3)Ⅲ型为局部浸润性子宫腺肌病病灶包括子宫腺肌瘤与囊性子宫腺肌病,但不影响整体子宫的结构。(4)Ⅳ型为子宫腺肌病病灶呈现不符合上述3种类型诊断标准的子宫腺肌病。Kishi等报道例4个亚型的比率分别为38.8%、33.6%、14.5%及13.2%。浙江大学医院曾统计例子宫腺肌病,4个亚型的比率分别为28.7%、37.0%、16.1%及16.1%。提示,子宫腺肌病病灶大部分为Ⅰ型与Ⅱ型。Ⅰ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如没有生育要求可行子宫内膜切除同时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Ⅱ型患者可在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显然,这种分型对于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分层治疗以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5子宫腺肌病手术与病理分类年Pistofidis等以腹腔镜手术与病理组织学结合的方法将子宫腺肌病分为4种类型:(1)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占54%。(2)硬化型子宫腺肌病,占28%。(3)结节型子宫腺肌病,占13%。(4)囊性型子宫腺肌病,占5%。手术方式结果分析发现,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大多以子宫切除为主,占79%,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较少,占21%;从硬化型到结节型再到囊性型,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方式逐渐以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为主,分别占为83%、%与%,而子宫切除的比例逐渐减少,分别为17%、0与0。临床特点分析发现,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以月经过多为主,占82%,很少出现痛经,占18%;硬化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其月经过多与痛经症状两者几乎均等,分别为42%与58%;结节型与囊性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则以痛经为主,分别为70%与75%,月经过多相对较少,分别为30%与25%。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诊断时的年龄大于结节型与囊性型子宫腺肌病患者,但硬化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诊断时的年龄与弥漫型、结节型与囊性型子宫腺肌病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结节型与囊性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诊断时的年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这种分型的方法是基于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相关分析,因此,这种分型方法对于子宫腺肌病的术前诊断与治疗仍然缺少临床指导意义。尽管如此,由于这种分型方法明确了子宫腺肌病病灶类型与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因而在临床上可根据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逆向预测子宫腺肌病的病灶类型从而可进行相应的治疗选择。另外,由于硬化型与结节型在大体与病理组织学上的纤维与结缔组织成分的比例描述得不十分清楚,提示,子宫腺肌病的手术与病理分型仍然需要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进展,采用子宫形态超声评估(MUSA)标准,建立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统一分类和标准化报告系统日益备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ibw.com/kjscby/111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