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我的姐姐》,我的观影感受是“有泪点,不深刻,但足够引发思考”,能把中国女性的困境摆到台面上,是一种进步。 在我们身边,不管是同龄人还是长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奉献”最多的永远是女性,有些人是被动,有些人是不自知的主动。 传统社会观念给女性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道德枷锁,譬如长姐如母,你要让着弟弟,父母不在了你更要养弟弟。 《我的姐姐》讲述的是“姐姐们”的命运,更是那些“被奉献”的女人的命运,她们的人生好像永远都在围绕着“家里的男性”转,唯独忘了自己。 所幸有人反抗,就如李银河老师所说:“由于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价值观排序和个人本位的思维逻辑,就使得姐姐的心理陷入激烈冲突。” 冲突来源于,姐姐们不想只是“姐姐”,她们更想看见自己。 图片来源:电影《我的姐姐》姐姐们的“套娃命运” 姐姐安然从小就被父母要求装残疾人,这样父母才能取得生二胎的资格,生个儿子。安然在这种“不被看见”的环境下长大,“出走”是她的愿望,离原生家庭远远的,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高考志愿填了北京某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才知道志愿被父母改成了川内的护理专业,理由很简单:离家近,可以早早毕业赚钱。 姐姐的反抗从这里开始。 她努力读书,自己打工赚学费,心心念念要考北京的研究生,父母掐断的命运,她要自己续上。 大学毕业后,医院当护士,一边准备研究生考试,一场车祸却打乱了她的计划。 父母当场死亡,留下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 亲戚们都觉得,父母不在了,养弟弟就是姐姐的责任,安然不想养,决定帮弟弟寻找送养家庭,亲戚们七嘴八舌讨伐她,说长姐如母,怎么这点事你都不懂。 所有人都要求她为了弟弟必须牺牲自己,这是她作为姐姐的责任。 可是,安然也才刚大学毕业啊,她要考研,她的人生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她有一个相恋五年的男友,她以后要结婚生子过自己的日子。 凭什么要被这么一个没见过几次面的弟弟套住一生? 况且,父母当初为了生这个弟弟,是怎么对待她的呢?她从小在打骂声中长大,被寄养在姑妈家受欺负,她生下来什么都没有,不被爱也没有爱。 而弟弟什么都有,她和弟弟的爸爸,好像不是同一个爸爸。 一个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姐姐,即便父母不在了,她又凭什么要担负起父母的责任去养弟弟? 如果我是安然,我也拒绝养弟弟。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安然对姑妈说:“无私奉献是需要天赋的,我没有这种天赋。” 安然的姑妈,是另一个被弟弟“套牢”的姐姐。 当年考上大学,家里只能供一个人读书,她放弃学业,把机会让给了弟弟。弟弟家生安然时,姑妈正跟几个人准备去俄罗斯做生意,人都已经到了,母亲一个电话把她叫了回去,理由是:你弟弟生了个女儿,你得帮忙带。 姑妈似乎已经习惯了为弟弟牺牲自己,真的帮弟弟养起孩子来。 在家本位的价值观念下,姑妈从未怀疑过自己为家人的奉献该不该,她和所有人一样,觉得我是姐姐,我就该让着弟弟,即使我心里有委屈。 牺牲自己,成全弟弟,是正确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面对安然送养弟弟的决定,姑妈先是不解和愤怒。 这是一个现代女性和传统女性情感的剧烈碰撞。 安然一直在反抗,姑妈劝她认命,这就是姐姐的命,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直到最后,在安然的反抗下姑妈才渐渐明白,不是所有姐姐的命都该如此,“套娃也不一定要在一个套子里”。 女性更容易理解女性,姑妈一直秉承着“长姐如母”的观念,她的人生是压抑和悲伤的,她无力反抗,只好认命。 但是安然不同,安然还年轻,她有反抗的能力,对于姑妈来说,理解安然的反抗,不去做那个推波助澜的人,别把“长姐如母”的枷锁套在侄女身上,就够了。 “被奉献”的女人的一生 长姐如母,是我听过最恶毒的话,它完全忽略了女性的权利和自由,把女性当作成全弟弟的踏脚石。 受传统“男权思想”的影响,即便到了现在,女性更自由更独立,拥有就业机会,可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甚至在某些行业和男性平分秋色。 仍然有不少人认为,为家庭奉献的,就该是女性。 姐姐要成全弟弟,妹妹何尝不是要成全哥哥,妻子又何尝不是成全丈夫? 你我身边,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 那些不停为家族的男性牺牲自己权利的女性,有些人觉得她们过得不好,自己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她们不懂得反抗。 但事实呢,她们是无力反抗,更多的时候是她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被动奉献”。 几千年来的男权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女性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告诉她,弟弟是家里最宝贝的孩子,你作为姐姐要让着弟弟。遇到危险救弟弟,因为我们家族需要弟弟传宗接代,我们也是没有办法。 于是不管任何时候,家族的资源都会给家里的男性,而家里的女性,在潜移默化中只会觉得“我不重要,男孩才重要”。 对待性别不公,她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被轻视,又谈何反抗。 即使到了如今,这样的女性也不是少数。 哥哥或弟弟要结婚买房子,姐姐妹妹一起凑钱;没有生儿子的家庭,拼了命也得生个儿子。 《我的姐姐》里就有这么一个拼命想生儿子的女人。 这个孕妇有孕期子痫,医生的建议是终止妊娠保大人,但是不管是她自己还是丈夫或公婆,都要求保儿子。在转院上救护车的时候,安然怒吼着问他们已经有两个女儿了,为什么一定要生儿子,你会没命的你知不知道。孕妇却只虚弱地坚持要保孩子。 生儿子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更残忍的是,这种事不是编剧瞎编的,而是现实中真的存在。 有一部纪录片叫《人间世》,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林琴的38岁产妇。 林琴丈夫的家族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为了给家族添男丁,林琴的愿望就是给丈夫生个儿子。生产当天,林琴大出血,全身的血相当于换了三遍。最后需要摘除子宫,医生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丈夫却一直在犹豫,全家人问医生除了摘除子宫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直到医生急得说:你不能为了生个孩子,连命都没有了。 林琴的丈夫这才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 为了生儿子,去鬼门关走了一遭的林琴,虽然摘除了子宫,但是有了儿子,她觉得这是值得的。 她唯一感叹的是:“其实我觉得还是做男的好,至少不用遭那么多罪。” 林琴把生育的痛苦归结为谁叫自己是个女人,就该繁衍后代、为夫家延续香火。加上家族重男轻女思想的洗脑,她跟《我的姐姐》里那位舍命保儿子的孕妇一样,早就忘了要反抗。 要求“保男孩”是因为她们早已习惯了牺牲自己成全家庭,这是自己的“价值”。 “被奉献”的女人的一生:要么保男孩,要么救弟弟。 该和解吗? 许多网友对《我的姐姐》的结尾不满,认为是导演在强行圆满,安然反抗了半天,却还要做那个“牺牲的人”。 对于电影的结局,导演和编剧表达的想法都是“结局是开放式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这部电影不是要指导任何人的生活”。 我更喜欢的结局是停留在姐姐跟领养人签协议那里,剩下的交给观众。 安然是养弟弟还是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做哪个选择,不做哪个选择,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但亲情,或许就该有这样的纠葛。 其实,类似的影视剧里,结局大多是和解,和原生家庭和解,和自己和解,仿佛自愈才是寻找自我的唯一出路。 该和解吗?说实话,我给不出答案。 或许,重要的不是是否应该和解,而是我们能不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和这种“性别不公”对抗,敢于面对过去和未来。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和解。我们在这世上不是孤孤单单的人,我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这些人和我们有血缘关系,血缘是最难割舍的。 从“自我”的层面看,我们更需要坚守个人价值观,不被“牺牲奉献”那一套价值观裹挟,你只属于你自己,不是谁的附属,更不是谁的牺牲品。 而不是说非黑即白,我要亲情就没有自我,我要自我就没有亲情。 不做那个如母的长姐,也不做那个一直牺牲的人。你可以做你自己,以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衡量亲情,去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不管什么时候,都请记住一句话: 生而为女人,你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你不用过那种“套娃人生”,勇敢飞翔吧姐姐妹妹们。 今日话题:如果你是安然,你会怎么选择? 花影人间:专注解读婚姻情感问题,在喧嚣尘世中给你抚慰与温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ibw.com/kjsczz/159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