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不舒服是常有的事,但是感冒还是过敏性鼻炎却不好确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感冒和过敏性鼻炎的区别,供大家参考。过敏性鼻炎作为慢性鼻炎的一种,患者会有持续数月或反复发作、间歇期亦不能恢复正常的长期病程特点。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但它们的出现是由于患者接触到环境中诸如尘螨、花粉、动物皮毛等刺激物。

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也是有别于感冒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些过敏原可刺激身体产生一种名为IgE的免疫球蛋白,通过一系列的炎症反应,最终引发各种症状,成为鼻黏膜的慢性炎症。因此,IgE的检测在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中至关重要。

当然,患者发作的前提是其躯体本身已致敏,才会有此类反应。先出现反复发作的鼻痒,接着突然或连续性打喷嚏。可于晨起或夜间睡前发作,也可能是接触过敏原后立刻发作。同时伴有大量清涕,严重时鼻塞严重,嗅觉下降。还有的患者因长期张口呼吸导致咽痛、咽干,甚至出现哮喘、眼痒、流泪等症状。

治疗方案:

No.1

糖皮质激素吸入

本疗法是治疗过敏性鼻炎最有效果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最为推崇的方法,疗效确切。通常选用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等。

采用治疗哮喘用的糖皮质激素气雾剂配合口鼻两用储雾罐进行鼻腔吸入可以取得比上述药物更好的疗效,这种吸入方法没有鼻粘膜的刺激感,还可以全面控制鼻部炎症,预防复发,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预防和控制哮喘的气道炎症,是过敏性鼻炎的首选给药方式,已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过敏性鼻炎最好的药物,只要坚持用一段时间,部分患者可以停药。而且鼻用激素副作用不大,不必担心激素的严重副作用。

No.2

抗组按药物

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嗜睡等副作用等缺点,临床逐渐弃用。近年来,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共同特点是无困倦、嗜睡等副作用,且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氮卓司丁、特非那丁和阿司米唑等,由于特非那丁和阿司米唑有严重心脏毒副作用已很少使用,酮替芬属于肥大细胞稳定剂,因嗜睡作用而较少使用,目前中国常用的主要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丁等。但对于经济不十分宽裕的患者群而言,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也是常用的。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则包括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乙氟利嗪、地氯雷他定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既没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也没有发现心脏毒副作用,可以更好控制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并对预防哮喘有一定作用。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包括色甘酸钠、尼多酸钠和曲尼斯特等。

局部抗组胺药物的应用

主要有氮卓斯汀、左旋卡巴斯汀等。

特异性免疫治疗

特异性免疫治疗亦称脱敏治疗,对花粉、尘螨诱发的间歇性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比较肯定,总有效率可达80%以上。特异性免疫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治愈过敏性鼻炎,但能显著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预防哮喘病的发生,可改善过敏性疾病的预后。

No.3

中医治疗

感冒又称急性鼻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鼻黏膜的急性炎症,分前驱期、卡他期和恢复期,患者会经历从鼻腔干燥、灼热、异物感并伴有畏寒等全身不适,到出现鼻塞、喷嚏、水样涕、鼻音等症状,同时伴有低热、倦怠,再到鼻涕转为黏稠、全身症状减轻,病程7—10天左右。

轻重程度可因感染的病毒种类不同及患者年龄、身体状态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全身症状以及短期病程是感冒的重要特点。

治疗方案:

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全身治疗多饮水,饮食清淡,症状较重者宜卧床休息。

(1)早期用发汗疗法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如生姜、红糖、葱白煎水热服。解热镇痛药:复方阿司匹林1片,3次/日,或阿司匹林0.3-0,5g,3次/日,亦可用康泰克1粒,2次/日。

(2)中成药:速效感冒胶囊1-2粒,3次/日或感冒清1-2粒,3次/日,亦可用银翘等。

(3)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可疑并发症时,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4)可以使用中药李氏药贴等外用穴位贴敷贴剂

局部治疗:

(1)血管收缩剂滴鼻,可使粘膜消肿而减轻鼻塞,改善引流,如1%(小儿0.5%)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法:仰卧法:仰卧,肩下垫枕;或仰卧,头后仰并悬垂于床缘外,前鼻孔朝上。坐位法:坐位,背靠椅背,头尽量后仰。侧卧法:向病侧侧卧,头下垂(此法适用于单侧鼻窦炎或高血压病人)。体位取定后,经前鼻孔向鼻腔滴药,每侧3-5滴。

(2)针刺迎香、鼻通穴,或作前述穴位按摩,可减轻鼻塞。此外,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法: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鼻涕;或将鼻涕吸入咽部再吐出。

(3)洗鼻法:以4.5克无碘盐兑毫升温水,灌入洗鼻壶中冲洗鼻腔。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ibw.com/kjscyy/114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