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癫病有治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31/9386795.html

深度报道女性故事

#虚度视频号#

关于节育环,你了解多少?

走进艺术家周雯静的创作世界

▲主播/夏萌,配乐/《13JoursenFrance》《LaVieEnRose》

文|祁十一

编辑|伊登(Eden)

设计|西脑包花

《女人系列·节育环》

多个各式各样的金色铜环,挂在蓝丝绒布上。远远看去,你会以为那是优美的首饰展览。当你走近了,才会感到震憾和暴力。那样华丽的蓝丝绒,悬挂的竟是放置在女性身体里的节育环。

它让人心情复杂和难受。有女性因为它而自由,不必再无休止地怀孕,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享受自己的人生、做想做的事情;但也有很多女性,因它而疼痛、流血、感染、生病、失去子宫。直到今天,还有无数女性不知道到期要把节育环取出来,它在她们体内生锈、与肉长在一起……你无法想像这些需要动手术才能取出节育环的女人们,要承受多少疼痛和风险。

做出这多个节育环的,是艺术家周雯静。距离她最初创造这幅作品已经七年了,年,研究生毕业的她把它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七年后,她的作品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和讨论。因为她的作品,很多年轻人才知道节育环的存在,提醒自己的母亲将它取出来。

作品也引发了反思。为什么女性需要承受这些疼痛和风险?为什么女性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还有多少被遮蔽的关于女性的真相,值得被看见、被探讨?

“很多问题的存在,可能已经有很长时间,但被提出来很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需要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努力,我就先提出这个问题。”周雯静说,这是艺术家所能做、应该做的事情。

01.

那场展览是在北京的一个展览馆里举行的,周雯静的“节育环”只是其中一幅作品。在此之前的七八年里,她虽时而在国际国内参加展览,但仍然笑称自己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那七八年里,周雯静研究生毕业去了法国,过程既孤独也辛苦。从舞台美术专业转到法国南特美院名为“艺术”的专业,既要讲英语还要学法语,是一个漂泊在“欧洲中心主义”文化里的异乡人。

从南特毕业后,她又去了巴黎,租了工作室,一边以自由职业的方式挣钱养活自己,一边构思作品。那几年里,她做了无数实验,如今被看到的都是少数成功的作品,还有大量看不见的失败作品消失在她手里。

▲在工作室里埋头创作,是周雯静的日常。

直到去年六月她的作品在国内爆火之前,她一直都在默默创作。“没有人觉得你有才华,但你还得做。”她说。

那场展览是周雯静的一位策展人朋友做的,主题是“时髦”,以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真实事件为线索,展出了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她和那位朋友都没想到,这幅作品会在网络上引发大讨论。

真实的东西自有其生命力。节育环在中国大面积的存在和带来的伤痛,刺激着看见它的人们。那幅作品,不断被人看见、拍照、发在朋友圈和微博。网络KOL也看到了作品照片,她们发在微博和豆瓣上,告诉更多的人节育环的存在和它的历史与争议。一时间,转发与讨论铺天盖地。

她火了。可她依然很平和,就像之前大部分时间一样,即便孤独、不被认可,她也一直很平和。“我在做的过程中,能隐约感觉到这个东西在未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就这么一点点,就够了。”她说,“但也完全没想到它会在网络上被这么多人看到。”

它怎么可能没有价值呢?正如那场展览的主题线索一样,作品就源于周雯静母亲的亲身遭遇。

年,在被放置节育环22年后,医院做手术取环,没想到引发了大出血和手术并发症,医院进进出出。

在重庆读书的周雯静知道后,焦虑难安。那时她才知道节育环的存在。在和母亲聊过之后,她萌生了把它做成作品的念头。

最初没有方向,她只是和身边的女性聊,母亲的同事、朋友的妈妈、楼下饭店和打印店老板娘……聊得多了后发现,它普遍存在,几乎每位年长女性都能讲出一个故事。她开始正式采访和记录,在网络上也寻找采访对象,天南海北的人们都来和她讲述,故事也越来越激烈……最终,她访谈了50位女性,记录了她们和节育环纠缠的人生。

有年上环的阿姨,佩环的几年间因排异反应一直不停出血,她去就医,医生却告诉她再忍一忍,40多岁停经了、子宫萎缩了,就不会出血了。当她忍到55岁时,医生说,你需要摘除整个子宫。在周雯静采访的50位女性中,有8位都或多或少因为和节育环相关的原因,最终摘除了子宫。

在网上被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ibw.com/kjschl/13904.html

------分隔线----------------------------